中新網蘇州11月15日電 (周建琳)為紀念馮夢龍誕辰440周年,15日,馮夢龍故里——蘇州相城區黃埭鎮開展了系列紀念活動,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、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相聚於此,探尋馮夢龍文學思想的價值所在。這裡正掀起一股馮夢龍文化熱。
  黃埭新巷村,蘇南一個普通的小村莊。但中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民間文學大師——馮夢龍,就出生在這裡。
  初冬,行走在鄉村的小路上,稻田裡已結滿了沉甸甸的稻穗。沿著村莊裡“馮埂上”的指示牌,記者來到了馮夢龍的老宅地,雖然這裡僅剩一所破敗的房子、一口尚未乾涸的老井、但卻馮夢龍歷史文化的孕育地和發祥地。
  馮夢龍(1574—1646),明代著名作家。他在《壽寧待志》中稱自己是“蘇州府吳縣籍長洲(今蘇州)人”。他的作品有近3000多萬字,尤以“三言”(《喻世明言》《警世通言》《醒世恆言》)最為著稱,被譽為中國古代白話小說的先驅、俗文學泰斗。
  雖然時越數百年,但涉及馮夢龍的傳聞依然鮮活地留在當地村民們的口頭上,村裡至今流傳著關於“馮夢龍讀書”、“馮夢龍養老鷹”等故事和歌謠。
  “今天,我們終於把馮夢龍迎回了家!”82歲高齡的馬漢民非常激動。身為蘇州市馮夢龍研究會名譽會長,這些年來,他穿街走巷和一幫有識之士著手搜集整理有關馮夢龍的文化遺存,還配合政府多次組織海內外專家學者研討馮夢龍文化,並得到一大批海內外學者的支持,他們紛紛捐獻馮夢龍古籍等文化遺存。
  據介紹,幾年來,馮夢龍故里已經收集到300多套馮夢龍古籍,還有一些反映馮夢龍文化的實物與“墨寶”。在2012年的馮夢龍文化研討會上,來自英國的楊曙輝教授特地向新巷村贈送了兩套英文版《三言二拍》。臺灣一位女教授也給新巷村送來了《馮夢龍故事集》、《馮夢龍連環畫》等珍貴書籍。
  為了紀念馮夢龍,“新巷村”今天正式更名為“馮夢龍村”。未來,這時將要修舊如舊地修複馮夢龍故居,並重建“馮夢龍故里”牌樓、玉龍亭、晚情亭等紀念亭以及“四圖廟”,新建馮夢龍紀念館,併成研究馮夢龍有學術基地。
  “馮夢龍是一塊寶貴的文化品牌,改名是為了放大品牌效應,”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楊槐說,“但不能為了懷古而懷古,而是要以古鑒今,馮夢龍的很多思想很有現實意義,值得後人揣摩學習。”
  在楊槐看來,《三言》為研究晚明時期的社會生活提供了範本,馮夢龍創造的杜十娘、賣油郎王魁等文學形象,均已成為中國文學的永恆記憶。
  據瞭解,蘇州相城區還與馮夢龍為官所在地、一直力推馮夢龍文化的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結成友好區縣,共同做響這一品牌,讓馮夢龍文化資源“活”起來(完)  (原標題:紀念馮夢龍440周年 其出生地更名為“馮夢龍村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y19fykp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